咨询预约电话
96569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正文
【汤汤播报】金海江:作为医生和家属,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发布日期: 2024-04-24 10:18
来源: 三门峡市中心医院

作为一名医生,我一直以为我理解我的病人,直到我自己成为了病人的家属。


我的父亲,一位70岁老人,因双侧肺间质纤维化而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治疗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作为医生,我们往往只关注疾病本身,而忽略了病人的情感和心理需求。


父亲的病情与心理变化


2023年11月,父亲因胸闷气短被诊断为双侧肺间质纤维化。他的病情在一次感冒后恶化,导致肺部感染。经过治疗病情一度好转,而不久后又因不明原因发热再次入院。


在这段时间里,父亲的行为开始变得异常,他开始对医护人员产生误解和指责。


病情的起伏


父亲在第二次出院后,尽管需要夜间佩戴制氧机,但白天尚能稍事活动,且日益好转,走路距离逐渐增加。他的心情也变得舒畅,感觉自己能再恢复到以前的状态。然而,仅仅20天后,父亲突然晚上发热、气喘、憋闷,没有咳嗽,咳痰等症状。我们通过电话得知,他可能是去了人多的场所,免疫力低下,被其他人感染。


心理的波动


父亲这次住院的行为开始变得让人难以理解,氧气的依赖性让他变得异常敏感。医院规定2L/min的氧流量,他总是觉得不够,抱怨胸闷和呼吸不畅。他甚至开始自行调节氧流量,不顾医护人员的劝阻。每当护士发现并调整回医嘱规定的流量时,他就会显得非常生气,认为医院在限制他的生命线。他甚至提出要使用自己的制氧机,不用医院的氧气,认为医院小气。


在饮食方面,父亲的挑剔更是让人头疼。每当询问他想吃什么时,他总是说“随便”,但一旦提出具体的菜品,他又总是拒绝。比如,他先是拒绝吃韭菜鸡蛋饺子,随后又对汤面条表示不感兴趣。即便是提出为他炒个豆角,熬点汤,他也摇头说不用麻烦。最后,他决定只吃几片面包,冲个鸡蛋。我尝试劝说他,告诉他作为病人,需要足够的营养来恢复身体,但他固执己见,不愿意听从。


父亲的情绪波动也非常明显。有一次,他突然提出想吃槐花菜,我赶紧让去买。但当槐花菜买来后,他又挑剔说槐花结块太大,油太多,最终也没有吃。这种反复无常的行为,让照顾他的母亲感到非常压抑,也让我们这些家属感到无助。


同理心的缺失


起初,我无法理解父亲的行为,认为他的想法荒谬,做法过激。直到我再次阅读了《我以为我知道——当医生成为患者》这本书,我才意识到,我们的身份没有替代到患者这个环境,没有试图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想他“不讲理”的原因。书中提到,那些看起来“不讲道理”的患者最需要关心和同情,他们的“不讲道理”是有原因的。作者认为他自己就是一名“来自地狱的患者”,但当我第一次读这本书,也仅仅是把这句话当做正确的话而已。


我开始意识到,父亲这些看似无理取闹的行为,实际上是他内心无助和恐惧的发泄。


他指责医院氧气不好和误会护士控制氧流量,是因为疾病对身体造成伤害产生的无助心理的发泄,因为他既不能说不治疗,也不能说治疗效果不好,只能发泄在他认为无关紧要的治疗上。所以,当我们跟他解释医院的氧气是最高质量的氧气,护士是为了严格执行医嘱等等,他其实在意的不是这些。


对饭菜的挑剔,是因为他不满意现在自己的状态,成了一个需要别人照顾的人,无法自立的人,他既不想麻烦别人(即便是亲人)因为他而单独去做一顿饭,同时也害怕因为吃饭造成胃肠功能紊乱,进一步加重病情,实际上是一种无望消极的态度。所以,此时我们所有人都跟他说,只有吃好了,营养跟上,身体才能恢复快,这些看似非常正确的道理,却不是他拒绝吃饭的理由,而这些理由往往他又无法说出口。


共情的力量


当我理解他的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时,我开始尝试与父亲共情。我不再简单认为他的想法荒谬,做法过激,而是尝试去理解他的感受,去感受他的无助和恐惧。我开始更加耐心地与他沟通,去倾听他的心声,去理解他的需求。我发现,当我开始这样做时,父亲的情绪也逐渐稳定下来,我们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


作为医生的反思


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医疗实践。我们遇到的大部分患者是能很配合并听取我们医生的建议的。但当我们的患者出现不讲理时,我们应该试图想一想,他们是否因为家庭困难、疗效不佳、期望太高,或是无助无望的情绪。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理解患者,更有效治疗和沟通。


乔治·奥威尔曾说:“没有人能够完全理解另一个人的思想,正如没有人能够完全理解另一个人的痛苦。” 所以我们要有同理心和与患者共情这句话很简单,而做到却非常非常非常难。


作为儿子和医生,我在开始时甚至都不理解父亲的做法,认为其想法荒谬,做法过激,但它们是连接医生与病人的桥梁。


通过这次经历,我学会了更多关注病人的心理需求,而不仅仅是疾病本身。这不仅是对病人的尊重,也是医疗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