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预约电话
96569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正文
【汤汤播报】周冰:解读血常规
发布日期: 2023-12-08 09:31
来源: 三门峡市中心医院

血常规是检测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三个系统,可以查看是否合并白血病、有无贫血,血小板是否正常、有无病毒及细菌感染等和血液有关的疾病。


640.jpg


今天特邀三门峡市中心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医师周冰和大家聊聊血常规。


血常规检测无需空腹,与进食与否无关。


不同指标升高与降低有不同原因:


白细胞系统


1、白细胞(WBC)及中性粒细胞(Neu)升高


生理性常见于妊娠期(特别是妊娠20周后)、新生儿、激烈运动过后、冷热水浴后、紫外线照射、妇女月经期和排卵期、情绪激动、糖皮质激素使用后等;


病理性常见于急性白血病、骨髓增殖性肿瘤、急性细菌性感染、急性出血和急性溶血之后、代谢性疾病(痛风危象、糖尿病酸中毒、肾功能不全)、各种中毒等。

 

2、白细胞(WBC)及中性粒细胞(Neu)降低


常见于生成减少,例如白血病;


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


合成障碍:缺铁、缺叶酸、缺维生素B12等。

 

3、淋巴细胞升高


病毒感染、某些血液病和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感染性疾病(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


血液病(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等);


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器官移植后的排异反应期等。

 

4、淋巴细胞降低


常见于免疫缺乏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感染症初期、应用化学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接触放射线等。

 

5、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常见于变态反应(支气管哮喘、荨麻疹、食物过敏、过敏性肺炎、神经血管性水肿等);


皮肤病(牛皮癣、湿疹、疱疹样皮炎、霉菌性皮肤病等);寄生虫病(钩虫病、绦虫病等);


血液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X线照射后、脾切除、传染病恢复期等。


6、嗜酸性粒细胞降低


脾切除后、肿瘤转移、铅及铋中毒等。


红细胞系统


1、血红蛋白及红细胞的升高


生理性常见于大量出汗血液浓缩、缺氧、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活动、恐惧、冷水浴后等;


病理性常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也可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病、某些肿瘤、肾脏疾病(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2、血红蛋白及红细胞降低


生理性常见于孕妇在妊娠中、后期由于血容量增加,血液被稀释;


老年人由于造血功能逐渐降低,血红蛋白减少;


6个月~2岁婴幼儿因为生长发育迅速,引起的造血相对不足;


病理性常见于红细胞生成减少,例如白血病;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合成障碍:缺铁、缺叶酸、缺维生素B12等。

 

*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RBC),是反应贫血的指标,数值越低,贫血越严重,重度贫血需输血治疗。

 

3、红细胞比容(HCT)


红细胞所占全血的百分比。HCT的测定有助于了解红细胞的增多与减少,需同时测定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并用于计算红细胞各项平均值才有参考价值。


4、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升高常见于大细胞性贫血(营养不良,叶酸,维生素B12缺乏等引起)。


降低常见于小细胞性低色素性贫血。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这3种平均值,是根据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比容结果计算出来的,对贫血的鉴别有一定的价值。


血小板系统


血小板升高


脾摘除术后、急性大出血、溶血等;


可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

 

血小板降低


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

 

血常规中上述指标,如有轻微波动,一般没有太大的诊断意义,可再次复查,当出现显著异常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