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的发生率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肠息肉切除术后应该注意什么?
今天特邀三门峡市中心医院
消化内科护士长师新宁
聊聊肠息肉切除后的注意事项
凡是从肠道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都统一称为肠息肉。
一般情况下,肠镜下发现有肠息肉,应尽早切除,以免带来一些严重后果。
腺瘤性肠息肉虽然生长缓慢,但它是肠癌的重要源头;
炎症性肠息肉虽然危害小一些,但随着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带来一些症状,如长期便血、腹泻甚至肠梗阻等。
因此,切除肠息肉是预防肠癌发生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也是保持肠道健康的有力措施。
1、肠道息肉切除后,首先要少量多餐,不可暴饮暴食,防止对胃肠道造成负担;
2、少吃粗纤维食物,粗纤维的食物可能在肠腔内形成干结的大便,干结的大便摩擦息肉伤口,就可能造成伤口出血及不易愈合的后果;
3、如果喝水量较少,大便也会比较干结,容易引起肠道息肉伤口的不愈合或出血,所以多喝水是比较重要的;
4、辛辣的食物跟酒精都有可能会刺激肠息肉,引发出血。抽烟会造成肠黏膜缺血,使肠息肉的伤口愈合不良,甚至引起肠腔肠穿孔的严重情况。所以,要避免辛辣刺激的饮食。
术后三天尽量卧床休息,要避免卧床过久导致静脉血栓,条件允许尽量早点下床活动,严重者第一天最好卧床休息,需在家人陪同下去卫生间;
术后三天至两周内可适当活动,术后一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以免切口撕裂或钛夹脱落导致出血,之后恢复无碍。
肠镜治疗过程中需对肠腔充气,以充分显示病灶便于治疗,如果术后气体没有完全排出,有些患者会出现腹胀、轻微腹痛,通常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道排气就能缓解。
如果出现剧烈腹痛腹胀等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禁止用力排便,防止过于用力导致创面出血及穿孔可能,有便秘情况者应及时告知医生。
肠息肉切除过程中可能有少量出血,尤其是比较大的息肉,所以术后有少量黑便或血便也属正常,不需要过分惊慌,密切观察。
如果持续排鲜血便或黑便、严重心慌、剧烈腹痛等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因为大肠息肉术后容易复发,所以应定期复查肠镜,复查的频率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1、单个良性大肠息肉
一般来说,单个良性大肠息肉摘除术后,刚开始每年需复查一次,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可改为每3年复查一次。
2、多个良性大肠息肉
为保险起见,还是要每年做一次大肠镜检查。
3、增生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因生长较慢,病人可1~2年随访1次。
4、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尤其是伴有上皮内瘤变的,病人随访时间要适当缩短,一般为6个月~1年。
5、绒毛状腺瘤、高级别上皮瘤变、锯齿状腺瘤
绒毛状腺瘤、高级别上皮瘤变和锯齿状腺瘤容易复发和恶变,应在息肉摘除术后3个月复查1次,若无异常,可延长至6个月~1年。
6、家族史
有家族史的要根据病理结果,遵医嘱进行更为频繁的复查和监测。
1、出血
肠息肉小于1cm,出血风险在2%左右,对于体积较大或特殊形态的息肉,出血几率较高,对于需当场治疗或急诊的出血情况,一般表现为少量出血时大便带血丝、血块或黑便,中等量出血时大便呈暗红色血便,伴头昏、心悸,大量出血时便血较多,面色苍白,昏厥等,此时都要及时就医。
对于高龄、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肝硬化、慢性疾病等高危人群,术后出血风险较高。
2、腹痛
对于轻微腹痛不适,可尝试排气或将热水袋敷于腹部来缓解,如果疼痛剧烈要及时就医。
3、肠穿孔
属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但发生率不高,一般会在术后几个小时内出血,或者数日内出现,也就是迟发性肠穿孔,会出现剧烈腹痛、行走困难等症状,一旦确诊要尽快采取措施。
对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肠息肉切除后可照常服药,但抗凝血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术后应停药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