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基孔肯雅热尚无疫苗,防蚊灭蚊、避免叮咬是关键
发布日期:
2025-07-25 15:10
来源:
三门峡市中心医院
近日,多地出现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疫情。
今天特邀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梁强聊聊基孔肯雅热因何而起?如何治疗?如何防护?
基孔肯雅热从哪来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通过白纹伊蚊或埃及伊蚊传播的病毒性疾病。基孔肯雅热始发于非洲,最早于1952年在坦桑尼亚首次被发现。在我国首次发现基孔肯雅热输入性病例是在2008年3月。 如何传播 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带有基孔肯雅热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传染给人类。 病毒主要以“人-蚊-人”的方式循环。 人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后2~5天可产生高滴度的病毒血症,被病媒蚊叮咬后,病媒蚊便可能受到感染,若再叮咬其他人,便有机会将病毒传播。 典型症状有哪些 发热,持续1~7天; 关节痛/关节炎/关节肿胀:多累及小关节如手指、腕、踝和趾关节等。 腕关节受压引起的剧烈疼痛是本病的特点,疼痛可持续数周至数月 皮疹:常见于面部、四肢;伴随头痛、恶心、结膜充血等。 如何治疗 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 需要注意的是发热首选对乙酰氨基酚,在排除登革热前,禁用阿司匹林、布洛芬、萘普生等,以免增加出血风险或诱发Reye综合征。 多数患者1~2周症状缓解,但关节痛可能迁延数月。 如何预防 国内尚无疫苗,防蚊灭蚊、避免叮咬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