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夏季属火,与心相应”,暑热易扰心阳、耗心气。做好夏季养心,既能顺应节气护健康,又能为全年心血管健康打基础。以下从中医和现代科学角度,教你科学度夏护心。
夏季养心为何关键
高温对心脏的双重挑战
血管扩张:高温使体表血管散热,回心血量减少,心脏需加倍“工作”维持泵血。
出汗增多:水分流失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易形成血栓,增加心梗风险。
情绪与心的关联
暑热易使人烦躁、失眠,中医称“心主神明”,情绪波动会直接影响心率(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夏季养心的“三大原则”
防暑湿:避免心阳耗损
科学补水
少量多次饮水,每日1500-2000ml,可加淡盐水(出汗多时)或绿豆汤(清热解暑)。
避免猛灌冰水、冰饮,骤冷刺激易引发血管痉挛。
饮食调理
养心食材:莲子(清心安神)、百合(润肺养心)、茯苓(健脾祛湿)、西瓜(解暑利尿,但勿过量)。
控温食谱
冬瓜排骨汤(利湿)、荷叶粥(升清降浊),少吃辛辣、油腻食物,减轻心脏负担。
调情志:心静自然凉
情绪管理
避免暴怒、过度激动,可通过冥想、听轻音乐、练字等方式“静心”。中医建议“常如冰雪在心”,即保持心境平和,减少心火内生。
规律作息
顺应夏季“夜卧早起”原则,建议23点前入睡,中午小憩15-30分钟(避免超过1小时影响夜间睡眠)。避免熬夜狂欢,熬夜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增加心律失常风险。
巧运动:避开高温伤津
最佳时间
清晨或傍晚气温<30℃,避开10:00~16:00烈日时段。
运动选择
低强度有氧运动:散步、太极拳、八段锦,以微微出汗为宜(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过度出汗耗心气)。
避免剧烈运动:如长跑、篮球等,高温下易引发脱水、中暑或心源性猝死。
运动前后注意
提前热身5~10分钟,结束后缓慢拉伸,避免突然停止运动导致血压波动。
运动中若出现心悸、头晕、胸痛,立即停止,到阴凉处休息,监测血压、心率。
夏季养心的“高危信号”与应对
需警惕的症状
1、胸闷、气短,休息后不缓解(可能是心肌缺血)。
2、持续头晕、恶心,伴血压异常(需排除中暑或心脑急症)。
3、夜间睡眠时憋醒,需垫高枕头(可能是心功能不全)。
应急处理
1、高温环境下出现不适,立即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领口,用湿毛巾擦拭身体降温。
2、若怀疑中暑,饮用淡盐水或藿香正气水(避免与头孢类药物同服),体温>38.5℃需就医。
3、若胸痛持续>15分钟,伴冷汗、濒死感,立即含服硝酸甘油(无低血压者),拨打120,切勿自行驾车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