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模范人物】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三区刘晓燕:让每一个生命健康自由地呼吸
发布日期: 2024-12-23 09:46
来源: 三门峡市中心医院

关掉上午6点准时响起的闹钟,开始洗漱,吃早饭。6点40分,刘晓燕踏出家门,7点多就走进办公室换上白大褂、戴上听诊器,开始一天的忙碌。7点50分是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正式上班的时间点,为了及时掌握特殊患者、重症患者每天的情况,刘晓燕总会提前30分钟上班。


QQ浏览器截图20241225104835.png


从医11年,用行动践行医者誓言

今年35岁的刘晓燕,是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三区的一名主治医师,从穿上白大褂的那天起,她就致力于成为一名好医生,用专业技术帮助患者解决“呼吸问题”。“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这是刘晓燕在从医第一课中宣读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从踏上学医之路,到真正成为医生,她一直将这段誓言作为指引,时常激励自己。春去秋来,如今已有11个年头了。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房里,多是有基础病的老年患者。急、危、重,是呼吸内科的特点。有的患者病情发展迅速,需要随时抢救。


“阿姨,您今天恢复得不错,很快就能出院了……”话音刚落,刘晓燕就发现患者的神情不对,还没来得及细想原因,只见患者口唇发绀,已经丧失意识。刘晓燕意识到患者很有可能是进食时“饭堵”了,立即采取海姆立克急救法急救,同时又呼喊护士进行床旁支气管镜清除气管内的食物。随着支气管镜探头的步步深入,证实了刘晓燕的猜测并成功将食物残渣清除,患者意识才逐渐恢复,呼吸转为平稳,指脉氧升至正常水平,并接受了进一步检查。


作为主管医生,刘晓燕从老人上午做检查时便一直全程陪同,始终关注老人的病情进展,等老人病情稳定下来,已经是当天下午2点多了。


QQ浏览器截图20241225104841.png


朋友般的关心,让她与患者结下深厚情谊

关于治病救人过程中的苦与累,刘晓燕不愿多谈,那些与患者成为朋友的经历,让她印象更为深刻。


2016年伊始,50多岁的黄阿姨来医院做检查,结果显示患有支气管扩张,属于一种慢性病,就免不了常常与医院打交道。几年下来,伴随黄阿姨逐渐好转的身体,刘晓燕也收获了一份真挚的友情。在一次住院期间,黄阿姨的家人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她,刘晓燕了解情况后,每到饭点便多带一份饭菜,和黄阿姨一起吃饭聊天。


后来逢年过节,黄阿姨总会打电话问候,叮嘱刘晓燕工作繁忙也要注意身体,当得知她即将临盆时,黄阿姨第一时间赶到医院探望,恭喜她即将成为一位母亲,流露出的关心就像朋友般自然亲切。“作为医生,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得到患者的认可和信任。”8年的相处经历,让刘晓燕与黄阿姨超越了普通的医患关系,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刘晓燕始终认为,病房不仅是治疗疾病的场所,更是给予患者足够温暖的地方。医护人员在这里治疗患者带去心理上的安慰的同时,也会带去无限的力量。


QQ浏览器截图20241225104850.png


积极学习新技术,为患者畅快呼吸保驾护航

“现在‘内科外科化’,对内科医生而言要‘动手’的东西也特别多。”在刘晓燕看来,只有不断学习、勇于创新,才能在医学道路上不断前行。当时,超声支气管镜检查是一项先进技术,能够发现位于气管支气管腔外的病变,或远端肺内病灶,突破了常规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的“盲区”。刘晓燕对新技术新设备有强烈的兴趣,她认为这一先进技术既能精进医术,还能解决患者外出就医的烦恼,于是便积极主动到外地进修学习,学成回来就立刻派上了用场。


刘晓燕回忆,当时有位高龄患者到医院做检查,初步怀疑是纵膈淋巴结增大,无法通过普通支气管镜明确诊断,“做个超声支气管镜看看。”当时刘晓燕刚刚学成回来,经验告诉她此时超声支气管镜一定能派上用场。前后不到30分钟,刘晓燕就通过超声支气管镜取得了纵膈淋巴结组织,经过病理活检,结果确诊为肺恶性肿瘤,为下一步治疗指明了方向。


在刘晓燕的从医生涯中,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她不仅在技术上不断精进、勇攀高峰,还救治了许多患者。“医生服务的对象是生命,我们要做的就是想其所想,在救治过程中同情、关心和体贴病人。从医十余年,我从未后悔过,希望任何一个生命都能得到尊重和爱护,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帮助那些最无助的人!”刘晓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