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健康科普】心内一科赵珂:双心门诊——是“心病”还是“心脏病”
发布日期: 2024-12-04 08:38
来源: 三门峡市中心医院

是“心病”还是“心脏病”?

双心门诊,让心与心联合,共同守护患者的心身健康


QQ浏览器截图20241205085636.png


今天特邀三门峡市中心医院

心内一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赵珂

带大家了解双心门诊


心血管疾病患者广泛存在精神心理问题

二者相互影响

会加重疾病状态

例如抑郁症、社会孤立和情绪异常等

心理社会危险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QQ浏览器截图20241205085648.png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也可能导致精神心理问题的出现

二者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


而在非心理专科中

心理疾病的漏诊、误治极其普遍

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心理疾病的躯体化表现

很多患者的主诉为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

甚至对心理疾病持否定态度

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


双心医学强调关注心血管病的同时

关注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

双管齐下的治疗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

让患者摆脱疾病困扰


QQ浏览器截图20241205085656.png


如果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可前往双心门诊就诊


1、患有心血管病同时伴有情绪问题:

具有明确的心血管问题,经过系统治疗后仍觉得心脏不适、症状不稳定,并且存在焦虑、抑郁、失眠等问题。


2、反复心脏不适却难以确诊:

存在心慌、胸闷,胸痛等各种心脏不适,多次在心内科就诊,反复检查却没有明确诊断。


3、心脏术后出现情绪问题:

进行心脏介入或心脏外科术后,在康复治疗时出现焦虑抑郁、记忆力下降、失眠等问题。


4、服用心理科药物并存在心脏相关问题:

长期服用心理科药物,检查存在血脂、心电图等指标异常或存在心脏不适、血压不稳等问题。


QQ浏览器截图20241205085705.png


如何识别心血管病患者是否存在心理障碍


存在精神心理问题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多见于


1、因躯体化症状反复就诊,来往于各个医院之间,重复检查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


2、患者有心脏病,心电图、心脏超声显示轻度异常,但精神压力很重,感觉自己患有不治之症,惶惶不可终日;


3、有创检查和手术后并发精神心理障碍,心血管疾病诊断明确,经冠脉介入或搭桥血运重建,客观证据显示躯体功能恢复良好,但临床症状频繁发作,处于惊恐焦虑状态,或是怀疑自己的病没有得到妥善治疗。


在生理-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指导下,“双心医学“是人性化,理性化的治疗模式。


QQ浏览器截图20241205085716.png


“双心”定个体化诊疗方案包括:


心理干预

包括静坐、冥想,鼓励病人更多地和家人、好朋友待在一起,找到一个情绪宣泄口,利于自身恢复。常说,笑一笑,十年少。


运动康复治疗

改变生活方式,如每天坚持30-40分钟的体育锻炼(慢跑、跳绳、游泳等均可),促进新陈代谢,利于良性激素的恢复。

推拿按摩、瑜伽也有一定效果。


药物治疗

在医生的指导下,有时需要使用一些神经调节类药物,严重者需要口服抗焦虑、抗抑郁药物,还有某些中成药,帮助病人及时从抑郁、焦虑的状态下摆脱出来。


据临床统计,加入心理干预后,心脏病患者治疗成功率至少增加30%,症状改善成功率增加50%。


尊重患者感受,才能更好关切患者的疾苦。

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

“双心医学是使医学变得温暖、医患关系变得和谐。

“双心”同时治疗,使“双心共赢”,达到身心健康。


三门峡市中心医院

双心医学门诊


专家门诊

10号楼5楼东513诊室


坐诊时间

每周一、二、三、五、六(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