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预约电话
96569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正文
【汤汤播报】徐玄玄:面对自残的孩子,家长该咋办
发布日期: 2023-09-02 08:12
来源: 三门峡市中心医院

近日,门诊接诊了多名十四五岁的孩子,由父母陪同来看心理问题,共同问题是父母发现孩子的手臂上伤痕累累、血迹斑斑,父母惊慌失措、满脸担忧,马上想到孩子是不是抑郁了?是不是要自杀?我该怎么办?来寻求答案。


640.jpg


今天特邀三门峡市中心医院

儿童心理行为中心

副主任徐玄玄科普有关孩子自伤的问题


自伤,全称非自杀性自伤(NSSI),俗称“自残”,是一种情绪自我调控的不健康模式。


自伤群体中,13%存在自杀风险,77%是不恰当的宣泄情绪和寻求关注的方式。遭遇更多负性情绪困扰的儿童青少年,更容易发生自伤行为。


如果发现孩子有自伤行为,请理解,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你眼前的青少年已经被一些负性感受缠绕,不得不通过自伤的方式来缓解。


这是他们的一种求救信号,我们需要保持平静、温暖聆听这种求救信号。


那么家长具体该做什么呢?


1、平静且关心地交流。

家长既要显示出对孩子的关心,关切,表示理解孩子正在遭受的痛苦和压力,也要保持情绪平稳。

避免过于惊慌失措,如“天哪,怎么会这样?”;

避免过于悲伤崩溃,如痛哭流涕“天哪,我该怎么办?”;

避免厌恶反感,如“你怎么能这么做呢?”


2、留心但避免过分追问细节。

大人对孩子表达的关心或关注,主要在于对方的困扰、压力、情绪和想法,可以询问“一般发生什么事你会这样做?”,或“一般想到或感受到什么时你会这么做?”


大人需要留心孩子自伤的频率、时间、方式和部位,避免过分关注自伤的细节,例如询问孩子自伤的细节“你怎么割的”,避免强行给孩子受伤的部位拍照并展示给其他人看。


3、讨论、鼓励而非威胁恐吓。

非自杀性自伤最主要的功能在于用这种方式缓解负性感受和压力。因此家长需要和孩子讨论更合适的应对方式,并且陪伴、鼓励孩子使用更合适更健康的方式,获得正性体验。


避免用威胁恐吓的方式禁止孩子自伤,例如“你这么割自己,伤疤好不了,得多难看”;“你这样让我压力很大,你为什么非要这么做?”;“我快要崩溃了,求求你不要再这样做了,我快不行了”;“我如果管不了你,就只能把你送去精神病院关起来了”。


4、保证安全同时守住底线。

有一部分青少年自伤是带有条件要求的,潜台词是“你不答应,我就伤(死)给你看”。安全是最先考虑的基础,避免激化矛盾,导致危险发生。也避免一味迁就退让,无原则满足,因为孩子以后很可能经常用自伤(自杀)来拿捏家长满足自己的要求。


这个度确实很难把握,需要掌握好平衡。另一个需要掌握好度的事情是,如果短时间内孩子拒绝停止自伤,可能大人需要帮助处理伤口,避免继发感染等。


5、获得就医合作。

自伤到什么程度需要就医,没有明确的建议,因人而异。有的孩子尽管自伤频繁,但可能为一过性,很快就自然度过了这个阶段;有的孩子尽管很少自伤,但经常深陷自伤的想法中,反复浏览自伤的信息,可能会逐步深陷。作为大人,既要保持警惕,又要避免小题大做,这个度确实也难以掌握。


按照诊断标准的话,过去一年中有过5次以上的自伤,则考虑符合NSSI诊断,建议就医获得干预。


就医前要获得配合,与孩子保持同一战线,家长应持帮助、陪伴孩子解决难题的态度,而不是认为孩子有问题,来解决问题孩子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