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汤汤播报】张洪波:脑血管病康复治疗中的常见误区
发布日期: 2023-06-03 09:20
来源: 三门峡市中心医院

脑血管病(脑卒中、脑中风)主要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的特点,是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除了必要的药物及手术治疗外,康复治疗更是不可或缺,因为在不同时期采用一切有效的康复措施均可改善患者受损的神经功能,预防并发症,减轻后遗症,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治疗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有许多常见误区。


640.jpg


今天特邀三门峡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张洪波来聊聊脑血管病康复治疗中的常见误区。


误区1:患者出院后每天大量走路

有患者出院后,在家训练的内容就是行走,甚至每天大量走路,以此判断训练量和运动能力,忽视了步态的好坏。

其实,在家庭训练中,行走也有不同的形式和步骤要求,应根据自己薄弱环节针对性训练,如重心转移训练、矫正步态训练、阶梯力量训练等。

行走训练时要注意劳逸结合,随时控制痉挛,若一味追求行走步数,使动作变形,反而加重痉挛模式,会影响长期运动能力的提高。


误区2:等到几个月后才开始康复。

临床证明,康复越早,后期效果越好。好多脑血管病患者及家属都错误认为:康复治疗要到后遗症期才开始,要等得病后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后才能康复治疗。


其实正规的康复训练开始越早,康复效果越好!很多患者因为这种观念错过了最好的康复时机(发病三个月内)。


事实上不论脑出血还是脑梗死病人,只要病情平稳后,康复训练即可开始,一般来讲,脑梗塞患者只要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小时后即可进行,康复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


640 (1).jpg


误区3:康复很简单,自己也可以做。

很多人把康复当成了一种按摩,自己也可以做,这种认识有局限性。康复训练必须在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及康复护士等专业人员指导下,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有针对性治疗方案,由治疗师按步骤一步一步训练,具体可以精确到每块肌肉,每个动作的训练。


盲目训练不仅不能帮助康复,还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所以康复治疗不要自作主张、自以为是,要按照医生、治疗师、护士的指导来做。


640 (2).jpg


误区4:用力过度不会造成关节损伤。

训练中,如果方法错误,会在原有旧的损伤基础上形成新的损伤。

例如,有人到不正规的医疗机构按摩,由于按摩师的力量过大,造成肌肉损伤。不管是按摩还是康复,医师的资质、正规的治疗流程,都很重要。

只要找到专业、正规的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这样的问题是可以避免。


误区5:痉挛很简单,使劲拉开就行了。

痉挛如果得不到改善,最终会导致病人残废。不恰当、不正确的方法,可能会加重痉挛。

首先,肌张力增高在牵拉的手法上是有技巧的,包含很多原则。

其次,要求对每个关节,每块肌肉的活动范围,方向和作用都要有专业知识,拉伸范围不够或过度,反而会带来其他问题。

再次,处理肌张力增高,还有药物辅助、理疗、肉毒素等很多治疗方法,需要专业人士分析处理。


640 (3).jpg


误区6:下地走路越早,恢复就越快越好?

有些病人和家属心急,患肢略能动,就急于求成,迫不及待由几人牵着拉着开始走路或爬楼梯强化训练,导致患者走路画圈、震颤等。

其实病人和家属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方法不可取。要知道欲速则不达,不注重基本动作训练,漠视患者运动模式所处的阶段,强行练走路或爬楼梯,极易损伤膝关节,引起疼痛的发生。


误区7:吃药就会好。

有的患者家属觉得,已有药物治疗,只要休息好,就可以逐渐恢复,不需要康复治疗,这样也会患上废用综合征。


640 (4).jpg


误区8:猛练患侧就会好。

脑血管病发生后,家属常常误导患者只训练患侧肢体,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坏”胳膊就用力往上拽,这样会造成严重的肩关节半脱位,这样反而阻碍患者运动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和精细技巧能力恢复。


误区9:脑血管病患者的康复是医生的事,与家属关系不大。

有不少病人家属错误认为康复是医生的事,只要病人在医院接受治疗就万事大吉了,与自己关系不大。

其实在偏瘫患者康复过程中,家庭或家属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家庭的温馨、家人的亲情以及督促训练是偏瘫患者战胜残疾最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偏瘫患者的穿衣、进食、如厕等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必须在家属的帮助和监督下进行。


640 (5).jpg


误区10:脑血管病患者休息就会好。

脑血管病患者因为有功能障碍(瘫痪),完成日常行为活动有一定困难,家属为了帮助患者更好生活。给本可自己吃饭的病人喂饭、不让病人自己拿东西等。

久而久之,患者产生依赖心理,患上废用综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