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往往起病急,极其凶险,一旦发作,刻不容缓。心内科医生,更是肩负打通“心路”重责,距离心脏最近的人。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时刻铭记在赵强心中。
今年41岁的赵强毕业于郑州大学医学院,2005年7月入职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从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成长为心内科二病区副主任。
近20年的春去秋来,赵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多次参加院内外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在心脏介入,尤其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手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成为心友的贴心人。
“越早开通血管,越能挽救更多的心肌,挽救患者的生命,甚至挽救一个家庭的幸福。很多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夜间发病,病情危重,我经常半夜被叫醒,总是第一时间赶到医院急诊手术。”谈及自己在心内科的日常工作,赵强感慨颇深。“虽然很累,救治过程也很惊险,可看到梗死血管被打开,患者生命体征恢复平稳,作为医生的成就感就油然而生。”
2022年4月,赵强按照医院安排到卢氏县人民医院下乡帮扶。在卢氏,他主要负责手术带教,参与查房、会诊、授课,帮助创立三级医院胸痛中心,提高基层医院心血管疾病诊疗水平。
赵强在下乡帮扶期间,积极开展冠脉介入手术和急诊手术。以往这些病人发病入院,一般做溶栓或转诊手术,溶栓再通率低,转诊手术又延迟心肌再灌注时间,增加转运途中风险,赵强到卢氏帮扶后,这类病人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救治,获益良多。
在心内科医生看来,每一次心脏手术,都是与死神的赛跑。刚到卢氏县医院1个多月时,骨科一名58岁男性病人,突发胸痛、胸闷、气短、晕厥,血压降到70/50mmHg,心电图显示广泛ST段压低,aVR导联ST段抬高。
经验丰富的赵强看到心电图提示为左主干或严重的三支病变,立刻考虑病人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病情极其危重,死亡率极高,急诊手术会有一线生机。
如果在县级医院做此类高难手术,将会冒极大风险,而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如果转诊,途中随时可能发生意外。
何去何从?在千钧一发时刻,赵强与心内科团队沟通后,迅速启动急诊手术流程,告知患者家属病情、治疗方案及风险,征得家属同意,同时向医院领导汇报这一紧急情况,立即实施急诊手术,在患者右冠状动脉病变部位植入两枚支架后,患者血压回升,胸闷、气短症状改善。
此时,悬着的心只能放下一半,因为患者左主干仍有严重狭窄,同期处理左主干风险更大。做完手术,赵强与值班医生交接完病情和注意事项后返回住处,期间多次与值班医师联系,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当天晚上,担心的事果然发生,患者急性心衰发作,血氧饱和度进行性下降,ICU医生立即行气管插管辅助呼吸,并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纠正心衰治疗。次日早晨,赵强到ICU查看病人,调整治疗方案,并反复向值班医师交代有病情变化随时沟通,最终在大家的精心治疗下,患者病情逐渐稳定,10天后平稳出院。
“作为一名医生,不仅需要仁术,更需要一颗仁心——宁可药柜三尺尘,但愿天下无病人。”这是赵强的真实感受。
他经常提醒患者和身边的亲朋好友:“支架不是万能的,更重要的是做好预防,降低发病率,希望大家平时能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当运动,心理平衡,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