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汤点题:
郝改琳(左一)查看患者病情
压疮、外伤、手术切口感染……近几年,这些原因引起的创面疾病越来越多。
2015年,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成立以主任护师郝改琳为组长的伤口造口专科学组,开展伤口负压治疗。经过几年发展,如今已成为我市一支专业开展创面负压治疗的医疗护理队伍。
治愈过程感触颇深 患者将治疗过程写成日记
在三门峡市中心医院,郝改琳正在给一名背部脓肿患者探查脓腔,进行负压治疗,这时另一位患者打来电话,从郑州回来换药。“伤口如果没有问题,近期就可以拆线,很快就会痊愈。”郝改琳对患者说。
这位年轻患者是春节期间找到她的,经过一个月治疗,伤口已经基本愈合。但是这位患者的治疗过程并不像郝改琳说得这么轻描淡写。
今年年初,这位患者背上长了一个“痘”。起初也没在意,自己消消毒,将“痘”挤了挤。可没曾想,这一挤,小小的“痘”便一发不可收拾。
郝改琳说:“初次见到这个患者时,‘小痘’已经发展成一个直径达13厘米左右的脓腔,内部充满脓液,脓腔表面呈暗红色,周边背部全部红肿。”
在找到郝改琳前,患者曾先后两次在其他地方就诊,但效果不好。由于背部一直肿痛,自发病起就再也没有睡过好觉,每天只能忍受巨痛。
针对患者情况,郝改琳团队定期采取清创,创面负压治疗,引流出脓液和坏死组织,两天后患者背部红肿逐渐退去,几次负压治疗后,肉芽长上来了,并进行了缝合。
“终于可以平躺着睡一觉了。”得知自己病情基本治愈,患者如释重负。为此,患者有感而发,将自己治疗经过写成日记,取名《一个小“痘痘”引发的大事件》。
手机没有个人照片 全部记录着患者的伤情
“这位患者的情况并不算严重。”郝改琳拿出手机,展示她拍摄的患者伤情照片。手机里几乎没有别的照片,全是患者伤口,一个个大小不同的伤口看起来触目惊心。
她解释说:“我的患者常出现皮肤溃烂、流脓,甚至骨头暴露出来的情况都很多见,有的伤口还散发出‘恶臭’。每次拍照片是为了记录患者治疗时间,伤口变化、治疗方法、所用敷料,以便更精准地安排下一次治疗。”
从事护理工作38年的郝改琳,每天面对不同患者,让她对这些画面已经习以为常。
1983年,从新乡市卫校毕业,郝改琳便一直默默地从事着护理工作。1987年,她调入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先后在外科、妇产科、护理科工作。多年的一线工作,使她拥有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并取得了创面负压治疗资质。
2015年,她所在的市中心医院成立以她为组长的专科学组,专门为慢性、难愈性伤口患者会诊、进行专业治疗。每年,她们团队换药约12000人次,进行创面负压治疗近700人次,仅她本人每年就进行负压治疗650人次左右。不管是节假日还是休息日,只要患者有需要,她们就会赶到患者床前。
郝改琳说:“从患者入院到治愈,我们会记录患者病情,分析病变原因,提出诊疗思路、治疗方案,详细记录每个步骤的治疗效果。”在她手机里看到,所有照片全部加着水印,详细记录着每一位患者每一次治疗时的情况。
“看着手机里照片上的伤口一点点变小,直到愈合,很有成就感。”郝改琳说。
不断培育专业人员 造福更多创面患者
创面治疗在国外20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成熟,在国内医疗界开展较晚,很多人对创面治疗并不是很了解。郝改琳说“创面治疗,最重要的是理念推广。”
创面是正常皮肤在外界致伤因子如外科手术、外力、热、电流、化学物质、低温以及机体内在因素如局部血液供应障碍等作用下所导致的损害。由于缺乏认识,很多老百姓在皮肤受损时,轻微的就置之不理,严重的也不到专业医疗机构,有的患者采用民间土方法,这样极有可能延误最佳治疗期。
郝改琳分析,老百姓对创面治疗认识缺乏,不仅与国内医疗界开展较晚有关,还与身边缺少专业的创面治疗师有很大关系。
为此,今年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打造了我市第一个伤口造口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对区域内人员进行治疗规范同质化培训,提高区域内创面治疗的整体水平。
近几年来,郝改琳和她的专科学组成绩斐然。自2017年全省伤口处理案例大赛开展以来,她的团队先后荣获两个二等奖和两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2019年成功获批河南省科研立项,同年,成功获批三门峡市科研立项,并成立三门峡市伤口造口重点实验室。连续两年开展伤口负压治疗相关新业务,负压治疗中新型敷料应用的新业务、新技术均获得医院重大技术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