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门诊中,我最常听到的主诉之一就是:“医生,我睡不好。” 睡眠,这本应是身体自然修复过程,却成了许多人夜间的“战场”。
今天,我们就来系统性地聊一聊睡眠障碍,从病因到调理,为您提供一份科学的“安睡指南”。
为什么我们会睡不好?
睡眠障碍的病因复杂,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生理性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深睡眠时间减少,睡眠变浅,夜醒增多是正常现象。
遗传因素:某些类型的失眠症如特发性失眠具有明显家族聚集性。
性别因素:女性由于月经周期、妊娠、更年期等激素水平变化,失眠风险更高。
病理性因素
神经系统疾病:如不宁腿综合征、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帕金森病、痴呆、癫痫等。
精神心理疾病:这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强迫症等几乎都伴有睡眠问题。
其他系统疾病:如慢性疼痛、心血管疾病(心衰、心绞痛)、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内分泌疾病(甲亢)、消化系统疾病(胃食管反流)等。
心理及环境因素
应激事件:工作压力、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冲突、家庭变故等是引发急性失眠的首要原因。
不良睡眠习惯:这是导致慢性失眠的核心因素(下文详述)。
环境改变:噪音、光线、温度不适、换床、倒时差等。
物质与药物因素
刺激性物质:咖啡、浓茶、酒精、尼古丁等。
药物副作用:某些降压药、激素、中枢兴奋剂(如治疗多动症的药物)、抗抑郁药等可能干扰睡眠。
打造优质睡眠的基石
许多失眠问题源于不良的生活习惯。改善睡眠,请先从“睡眠卫生”做起
规律作息
这是最重要的第一条。每天在同一时间上床和起床(包括周末),即使没睡好也要按时起床,有助于稳定生物钟。
创造理想的睡眠环境
温度:保持卧室凉爽(约18~22℃)。
光线:使用遮光窗帘,确保黑暗环境。睡前远离手机、电脑等发光屏幕。
声音:保持安静,必要时可使用白噪音机或耳塞。
床具:选择舒适的被褥和枕头。
建立“睡前仪式”
睡前一小时,进行放松活动,如阅读(纸质书)、听舒缓音乐、洗个热水澡、冥想或深呼吸练习。让大脑知道“是时候休息了”。
饮食有度
晚餐不宜过饱或过饥,睡前2~3小时避免大量进食。
限制咖啡因和酒精摄入,尤其在下午和晚上。酒精虽能助眠,但会严重破坏后半夜的睡眠结构。
睡前可适量饮用温牛奶、小米粥等助眠食物。
科学运动
规律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睡眠,但避免在睡前2~3小时内进行剧烈运动。
这些误区请避开
不要强迫自己入睡
越努力,越焦虑,越清醒。如果上床20~30分钟仍无睡意,请离开床,去做些放松的事情,直到有困意再回床上。
减少床上的“清醒时间”
不要在床上看书、玩手机、看电视或工作。让大脑形成“床=睡觉”的强大条件反射。
谨慎看待日间小睡
如果需要小睡,请控制在20~30分钟内,并在下午3点前完成。长时间的午睡或傍晚打盹会剥夺夜间的睡眠驱动力。
勿自行滥用安眠药
安眠药是处方药,需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以打破失眠恶性循环。长期自行服用可能导致依赖、耐受和认知功能损害。
打破“失眠-焦虑”的恶性循环
失眠和焦虑情绪常常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打破这个循环至关重要。
认知行为疗法
这是国际公认的“非药物治疗慢性失眠的首选方案”。
认知重构
纠正对睡眠的不合理信念如“我必须睡够8小时”、过度灾难化思维“睡不好我明天就完蛋了”。
行为训练
包括睡眠限制、刺激控制等方法,重新建立与睡眠的健康关系。
正念与冥想
练习正念呼吸、身体扫描等,帮助接纳当下的感受(包括失眠),减少与失眠的“对抗”,从而降低焦虑水平。
放松训练
渐进式肌肉放松、腹式呼吸法等,可以主动降低生理唤醒水平,诱导睡眠。
科学就医,综合干预
作为医生,我们的治疗遵循以下原则
全面评估,明确诊断
详细询问病史、睡眠日记、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和量表评估,首要任务是鉴别失眠是原发的还是其他疾病的症状。
病因治疗为先
如果失眠由其他疾病如抑郁症、不宁腿综合征、甲亢引起,首要任务是治疗原发病。
非药物治疗为核心
强烈推荐CBT-I作为慢性失眠的一线治疗方案。它效果持久,无副作用。
药物治疗为辅助
遵循“按需、间断、最低有效剂量”的短期使用原则。
长期随访,动态调整
睡眠问题是动态变化的,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合作,定期随访,调整治疗方案。
三门峡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三区 病区地址:2号楼2楼 咨询专线:0398~3118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