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择口服药物治疗疾病时,服药用水十分重要,选择不当不仅会影响药效,还可能与药物发生理化性配伍禁忌,造成严重后果。
今天特邀三门峡市中心医院
药学部辛玲
来聊聊不同的药该用什么水服用
一般应选温开水最好,不要选用茶水、果汁、牛奶、矿泉水等含有化学成分的水送服药物,避免与药物发生理化性配伍禁忌。
譬如,果汁(尤其是新鲜果汁)富含果酸,果酸主要成分是维生素C和柠檬酸等,很容易导致有些药物与果汁中化学成分发生分解、化合等化学反应,也不利于药物吸收。
抗菌类药物(土霉素、红霉素等)与牛奶合用,会与牛奶中钙反应形成不溶性螯合物,降低抗菌作用,疗效降低甚至完全失效。
根据中医理论选择合适的“水”送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譬如,淡盐水送服六味地黄丸,淡盐水味咸,可引药入肾,所以可作为药引,帮助六味地黄丸直达病变处,更好发挥补肾作用。
此外,可利用盐的寒性,给肾阴虚、有虚火的患者清火。有药理实验表明,服用六味地黄丸时用淡盐水送服比用白开水送服疗效可高出约38%。
其他宜用淡盐水送服的中成药还有
金锁固精丸、四神丸、黑锡丹、大补阴丸、左归丸、左磁丸等,多为治疗肾虚的药物。
还有蜂蜜水送服治疗咳嗽、便秘的中成药;
红糖水送服补血药;
葱白汤、生姜汤送服散寒通阳药;
大枣汤送服中气不足药;
黄酒送服治疗跌打损伤、气滞血瘀、腰腿疼痛的中成药等。
如胃蛋白酶合剂、胰蛋白酶、多酶片、酵母片等,均含有助消化的酶类。
酶是一种活性蛋白质,遇热后会凝固变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指出:胃蛋白酶遇热不稳定,70℃以上即失效。
如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糖丸,含有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服用时应用凉开水送服,否则疫苗灭活不能起到免疫机体、预防传染病作用。
乳酶生含有乳酸活性杆菌,整肠生含有地衣芽孢杆菌,妈咪爱含有粪链球菌和枯草杆菌,合生元(儿童益生菌冲剂)含有嗜酸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
此外,酵母片、丽珠肠乐等药物均含有用于防病治病活性菌,遇热后活性菌会被破坏。
中医认为,对燥热之证,如发烧、上火等,应采用清热之剂治疗,此时不宜用热水送服,用凉开水送服可增加清热药效力。
例如大部分片剂,中药颗粒剂,通常用150毫升左右的水送服即可。
胶囊剂遇水会变软变黏,服用后易附着在食道壁上,为保证药物能被顺利送达胃部,饮水量应不少于300毫升。
口服泡腾片,须加水膨胀溶解后服用,尤其是儿童服用时,以防药片在喉部遇水膨胀,堵塞气道,造成窒息。
止咳类药物
如止咳糖浆、川贝枇杷膏等,这些药物较黏稠,服用后药物会黏附在咽部,直接作用于患处,从而起到消炎、止咳作用,如果喝过多水,会使局部药物浓度降低。
一般要求服完止咳糖浆5分钟~10分钟不要喝水。
某些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物
需要含在舌下发挥最大、最快效果,如硝酸甘油、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卡托普利(用于紧危降压时)等,最好嚼碎后于舌下含服,由舌下静脉直接吸收药物以达速效。
若口干可在用药前用少量水湿润口腔,直接用水送服则使其药效降低。
治疗口腔、咽喉感染的口含片
如甲硝唑口含片,不能用水送服。
最常见一些抗酸、保护胃黏膜药物
如铝碳酸镁片(达喜)、L-谷氨酰胺呱仑酸钠颗粒(麦滋林)颗粒剂等,服药时一般只需少量水送服即可,且服药后半小时不宜喝水。
喝很多水反而会稀释药物,使覆盖在受损胃黏膜上的药物颗粒减少,保护膜变薄,降低治疗作用。
常用的消化道黏膜保护剂
如思密达,其主要成分为蒙脱石,具有较强吸附力,药物可均匀覆盖在整个肠腔表面,以吸附致病微生物,故每次服药只需50毫升水冲服。
喹诺酮类药物
如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
磺胺类药物,如复方磺胺甲噁唑;
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其代谢产物易在尿中析出结晶,可引起结晶尿、血尿、尿痛等,所以服药期间应大量饮水。
对消化道有刺激性的药物
对食管黏膜损伤比较明显药物,如氯化钾、阿司匹林、氨茶碱、强的松、补铁剂等,服这些药应大量饮水。
抗痛风药物
如别嘌醇、苯溴马隆等,应大量饮水,保证饮水量不少于2L,,以降低黄嘌呤结石及肾内尿酸沉积的风险;
服用排尿结石药后,也须大量饮水,以冲洗尿道稀释尿液,降低尿液中盐类浓度和尿盐沉淀的机会。
盐类泻下药
如硫酸镁;由于下泻丢失水分需要及时补充。
解热镇痛类药物
如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感冒药,服药后会使人大量出汗,服药时多喝点水可补充人体对水的需求,防止体内水、盐代谢紊乱。
同时也有助于机体大量排尿以代谢排泄体内的毒素。